九江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新闻发布会召开
发布时间:2023-08-25 09:54 来源:本网字体: [大 中 小]
- 信息类别:
- 文件编号: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生成日期: 2023-08-25
-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 信息索取号: 000014349/2023-01589
- 责任部门:
8月24日上午,九江市政府新闻办、九江市住建局在市政府新闻发布厅联合召开九江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新闻发布会。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容长贵做主发布,介绍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市住建局党委书记、局长周小琳出席会议并答记者问。
【新闻发布会实录】
九江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新闻发布词
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 容长贵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九江市开展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新闻发布会。首先,借此机会感谢各位对九江市城市建设的关心、关注和支持!希望通过本次新闻发布会,能够让大家进一步了解我们九江海绵城市示范城市建设工作有关情况,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关心、参与。下面由我将我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有关工作开展情况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到的海绵城市,实质上是一种低影响开发的城市规划建设新理念,其核心是尊重自然生态本底,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吸收、渗透、储蓄、净化和利用雨水;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设海绵城市,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市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城市转型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发挥城市水生态服务功能,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我们九江市襟江带湖,依山傍水。一方面,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更好的彰显九江自然本底,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这篇文章,对于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九江既得水利、也受水患,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可以进一步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和流域防洪能力,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推进情况
近年来,九江市委、九江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将海绵城市作为推动安全城市、韧性城市建设的重大举措,与水环境治理、河湖长制、中心城区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内涝治理等重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是高位推动,建立整体联动工作体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专门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和市长为“双组长”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我作为分管领导具体抓此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涵盖市住建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水利局等17个职能部门和5个市辖区,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财政局、市水利局和市辖区安排专职工作人员组建了海绵城市工作专班,建立了“高位推动,精准施策,系统谋划、协调落实”的良好工作机制,形成了领导有力、任务明确、责任清晰、务实高效的整体联动工作机制和联动工作体系。
二是规划引领,构建海绵城市规划体系。编制了《九江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九江市城市防洪规划修编报告》《九江市中心城区排水(雨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九江市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等一系列可操作、管用的文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海绵城市规划体系,基本实现了多维度、多层次、多专业的融合衔接。
三是制定标准,建立海绵城市技术标准体系。我们先后出台了《九江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导则》《九江市海绵城市建设施工、竣工验收导则》《九江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文件编制要求及审查要点》《九江市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图集》等多项技术标准,为海绵规划方案编制、设计审查、建设施工、竣工验收、运行维护等环节规范化运行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四是完善机制,规范海绵城市管控体系。我们制定了《九江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九江市工程建设项目工程建设许可阶段并联审批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将海绵城市建设的指标和要求纳入土地供应、规划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环节一并予以管控,确保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效开展。
通过近年来的海绵城市建设,我市中心城区共计完成270余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涉及小区、公共建筑、道路广场、公园绿地、水生态修复等,海绵城市建设面积达到64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成区面积占比达到39%,呈现出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景。主要成效有三点:一是城市河流水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完成龙开河、琵琶湖、十里河等3个点位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内河各水体监测断面水质全部达标。白水湖、八里湖、芳兰湖等城市水系水环境长期保持稳定,恢复了河湖自然岸线,实现城市水系海绵化。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由2019年的34.7%提升至2022年的67.5%。“厂网一体化”运维模式被列入住建部可推广可复制的工作经验。二是城市“韧性”和“弹性”进一步显现。改造完成涵盖中心城区20余个积水点,内涝防治标准基本达到30年一遇的设计标准;长江、鄱阳湖堤防和内湖堤防基本达到设防标准,全国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现场会在我们九江市召开。三是水生态保护能力进一步强化。在水体整治、在公园建设、在老旧小区改造及其他项目建设中,我们都融入了海绵因素,进一步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对城市河湖水系岸线进行生态恢复,恢复了河道生态功能和河道底栖环境,生态系统实现了良性循环,河道自净能力得到了恢复。
凭借扎实良好的海绵城市建设基础,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亲自推动下,市住建局、市财政局、市城管局、市水利局等相关部门和市辖区凝心聚力,高质量完成了申报方案编制、协调调度、沟通对接、竞争性答辩等大量工作,于今年6月顺利通过两轮评审,成功跻身第三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在3年海绵城市建设示范期内,中央财政将给予我们九江10亿元专项资金补助。
三、我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重点
下一步,我市将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抓好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落实。
一是紧盯目标任务抓好落实。紧紧围绕三年示范期工作目标以及年度工作要点任务,从完善机制体制、提升城市韧性、改善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入手,开展定量分析和评估,严格抓好落实。定期对责任部门、相关单位工作推进情况进行严格督导督查,及时了解掌握工作推进情况,确保“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比例达到50%以上”“城市黑臭水体长制久清”“80%排水分区达到30年一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0%以上”“雨水资源化利用超过40万吨/年”等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二是紧盯工作职责抓好落实。为了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我们先后制定了领导小组工作规则、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组成及分工、工作制度等文件,印发了工作方案和工作要点,明确了职责分工、列出了任务清单、讲清了完成时限。我们将按照“工作目标化、目标项目化、项目工程化、工程责任化、履责考评化”的思路和要求,督促各责任单位对照职责分工、对照工作任务、对照完成时限,认真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三是紧盯重点工作抓好落实。重点围绕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全流程管控等方面,抓紧出台修订相关配套政策文件。修订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图集、海绵城市建设施工竣工验收导则等,进一步强化技术服务支撑。重点实施两湖和赛城湖两个海绵城市建设示范片区,谋划一批老旧小区改造、道路广场、公园绿地、河湖水系等项目,加强片区内项目之间的联动性、系统性,达到连片示范效应。抓好年度示范项目全流程管理督导和技术指导,确保年度示范项目按时间节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为我市海绵城市建设驶入“快车道”提供有力支撑。
各位朋友,各位记者,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是我市的重要机遇和重大使命,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筑牢绿色生态本底,建设会呼吸、有弹性的绿色滨江优美新城,助力我市打造“三个区域中心”建设“一个美好家园”。
再次感谢各位朋友、各位记者对九江海绵城市建设的关心和支持!谢谢大家!
答记者问
1.海绵城市建设不是一项具体的工程,而是一种城市发展理念,并且需要通过在具体项目建设中落实落地。作为市住建局,如何立足职责分工,在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项目建设的有机融合?
市住建局党委书记、局长周小琳: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要求,市辖区、各有关部门要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指标和重大设施布局纳入到有关规划和审批环节。作为市住建局来讲,重点是做好规划方案协同审查、施工图审查和项目竣工验收三个重点环节。在规划方案协同审查环节,依据国土空间详细规划、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协助自然资源部门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面源污染削减率”等海绵城市关键指标纳入国有土地出让建设条件设置、项目规划方案审查等审批文件中。在施工图审查环节,要求施工图审查机构按照规划、相关技术规范及标准等要求,对相应施工图设计文件中海绵城市设计专篇进行审查,图审结论应明确项目是否符合海绵城市建设有关技术要求及规划条件中海绵城市相关指标,审查合格的,由审查机构向建设单位出具审查合格报告。审查不合格的,审查机构应当将施工图退回建设单位并限期整改。在竣工验收环节,各类新建、改建项目涉及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应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工程竣工验收报告中,应当写明海绵城市相关工程措施的落实情况,提交备案机关,达不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建设项目,应予以限期整改,满足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后方可验收备案。
2.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在不同地区时有发生,请问我市在应对城市内涝方面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又有哪些打算。
市河道湖泊与水利工程管理中心副主任陈革:近年来,受厄尔尼诺影响,极端天气频发,特大暴雨在不同地区时有发生,造成城市内涝,给城市防汛带来不少压力。一直以来,九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防汛排涝工作,采取了若干措施,确保灾害来临时能够有效应对。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专门的市城区防汛指挥部,由市政府分管城建副市长任指挥长,统一指挥协调城区防洪排涝工作,切实保障防洪安全。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来,我们先后实施了长江干流九江段崩岸应急治理工程、八里湖赛城湖控制枢纽工程、九江市中心城区泵站提升改造工程等项目。将八里湖与赛城湖连通、甘棠湖与龙开河连通,排水管网进行连通等,提高城区整体排涝能力。三是强化非工程性措施。制定了城市超标准洪水应急预案和城区调度方案,落实了城区堤防“一段一策”的防守措施。还积极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智慧水利,大力提升了城市防洪的数字化、智慧化水平。通过工程措施及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有效地保护及利用城区湖泊的调蓄能力,构建了城区蓄排平衡体系。
在下一步海绵城市建设中,我市还将实施长江干流江西段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及长江堤涝区治理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增强城市防洪应急能力。
3.据了解,两湖综合治理工程是今年市政府重点实施项目,请问是否涉及海绵化改造建设?具体有哪些内容?
市城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谭勐:首先,我代表城管局两湖治理专班,对新闻媒介各位朋友对两湖治理工作的关系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两湖综合治理工程是一个环境品质提升工程,是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民生工程。其实,两湖治理也是充分体现了海绵化理念的环保工程。这个工程环保理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我们的两湖,其实天然的就具有调蓄功能,两湖治理好了以后,我们的常水位是15.60米,我们的最高水位是17.40米,这中间就为我们的蓄水提供了270万立方的调蓄库容。第二,我们的两湖治理,所有涉及的人行道改造,全部采用海绵化理念,使用透水材料,建好的人行道,将消除道路积水问题,这充分体现了海绵城市“透、渗”功能。三是在景观设计中,绿地采用的是下沉式,这也具有蓄水功能,雨水通过下沉式绿地,消除了道路积水问题。第四个方面,还有“净”的功能,比如新建的雨水循环中心,其功能就是把初期的雨水收集起来,净化以后,再反补到两湖中去,这就体现了净水和用水的理念。另外再介绍一下,如果我们的雨水超过了17.4的最高水位,多余的湖水将排入长江,这就实现了“排”的功能。
4.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中涉及市区各级地方财政资金如何筹集?如何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建立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运维长效、多元化投入机制?
市投融资促进中心副主任杨健:2023-2025年,九江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共计116个,项目总投资约为60.4亿元。我们打算从政府出资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等多元化方式筹措资金,一是政府出资30.24亿元。主要包括新增财力6亿元、统筹市级相关专项资金3.5亿元、盘活存量、压减一般支出,筹措2.05亿元、纳入政府债券项目库18.84亿元。二是社会资本参与30.16亿元。其中,市场化项目解决2.48亿元,其他公益类项目已录入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管理库,通过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方式解决。
上述渠道资金如有缺口,还可统筹土地出让收入、争取上级补助资金、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解决。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优化支出结构,建立持续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推动引导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长效发挥作用。同时,我们还探索创新融资模式,通过绿色基金、绿色贷款、绿色保险等投融资方式,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社会化资本,参与海绵城市投资建设和运营。